临床意义
经济危机以来,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争抢订单,实现了逆势上扬。
受经济危机影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小幅震荡,表现出高成长性态势,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则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争抢订单,实现了逆势上扬。
据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统计,2008年,联盟31家成员单位中约有一半实现境外收入占总收入的30%~40%,7家单位境外收入超过境内收入,3家单位境外收入达100%。这些成员均为国内顶尖的医药研发服务机构,在联盟的带动下从容推进国际化战略。今年一季度,该联盟实现服务性收入7000多万元,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据悉,一季度北京市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增加值同比下降的情况下,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却同比增长14.06%,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20%,实现了逆势快速增长。
为保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后劲,北京启动了生物和医药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借国家扩大内需、新医改方案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等有利时机,推动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的战略提升。
据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下称生物中心)副主任、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秘书长张泽工介绍,国务院最近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出台专门的政策,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生物医药也是北京的特色产业之一,北京市针对国家10大产业振兴规划也提出6项产业振兴内容,其中有5项和国家对接,1项是生物医药。北京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北京市已经认证的专业孵化器中,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孵化器有4个,并且都与生物中心保持密切联系。目前生物中心还在进行两个孵化器的建设,一个是顺义的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孵化器,另一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物研发技术服务孵化器。
据了解,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于2008年启动实施,“十一五”期间实际投入53亿元,分两批共支持970项课题。北京共承担国家课题275项,获得18.1亿元资助,在综合大平台、单元技术平台、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方面获得的国家资助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在企业承担项目中,北京40家企业共承担国家50项课题任务,其中研发服务型企业承担课题30项,生物中心下属的ABO联盟中12家企业承担了25项。
今年5月,专项新增北京、上海、泰州三地为国家企业创新基地。北京新药创新孵化基地在5月6日通过专家答辩后获得立项资助。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包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承担研发、孵化、转化和制造等功能,将有利于解决北京医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张泽工介绍,北京新药创新孵化基地一期重点项目,支撑体系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已近尾声,8月即可投入运行。9月30日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生物中心将和3家园区一起整合资源、统一内涵、合作共建国家创新孵化基地,并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推出基地(园区)配套政策。
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物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能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北京建设以籽种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时代。生物技术也是无处不在的产业。我们始终考虑延展生物技术在北京的应用领域,介入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就是一种尝试。”张泽工告诉记者。
今年4月,由北京市科委主办、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举行。参加会议的专家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深感忧虑,然而令他们欣慰的是,农业生物技术能作为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在峰会上发布报告称,在籽种产业中的转基因育种领域,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高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籽种市场的22%。我国自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围绕常规育种难以解决诸多问题展开广泛研究,取得可喜的进展。
在北京,农业生物技术探讨研究的不断突破,诞生了抗旱玉米、超高产Ⅱ系杂交小麦、设施专用蔬菜等一批新品种;籽种产业的突破,也带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经济效益。
张泽工介绍,与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相比较,农业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其中,以生物技术推动的籽种产业的迅速增加,代表了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生物中心也在围绕籽种产业积极筹划,借鉴在医药领域的成熟经验,搭建机构和体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两年来,生物中心通过召开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展示北京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姿态和举措。同时,在和北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诸多农业生物技术跨国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物中心的重点服务对象,其中不乏先正达、杜邦、孟山都这样的在全球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领先的跨国企业。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对我们来说还是个全新的领域,但我们有一个草原理论,就不可以永远在自己那块草地上吃草,必须开辟新的草原。农业生物技术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新的草原。”张泽工比喻。
今年春节刚过,ABO便启动国内市场拓展活动,第一站合作交流会选在广州举行。通过展示交流,中山大学、广州生物工程中心、部分企业均对ABO运作模式、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内容产生强烈兴趣。
在联盟31家成员单位中,除1家为境外机构,其他均在北京。ABO广州之行则让许多当地机构(企业)产生入盟意愿。“ABO自成立起就是全球性的视野,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北京,现在又有一些优秀的外地机构聚集到北京,想加入我们,这对我们是新的考验。”ABO秘书长张泽工表示。
此前,广州也有组建类似ABO机构的想法,ABO广州路演将促成双方合作共建当地的相关机构。当记者问及双方合作的具体形式时,张泽工直言不讳地指出:“壮大ABO是最直接的方式。”他解释,ABO的壮大不是简单地吸纳外地机构,而是出于完善延伸服务链的需要而挑选优秀机构加入。
5月底,ABO成员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豪公司)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率先实现批量生产。随后,这些诊断试剂被装备到CDC,用于应急供应。经检测,这种试剂盒可以与目前进口的3种(特别是与ABI生产的)试剂盒相媲美,且价格比较便宜。
在前不久由卫生部举办的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诊断技术培训班上,这种检测试剂盒还提供给参会的东盟国家代表,以帮助这些国家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目前,该检测试剂盒正在等待国家药监局审批上市。
据了解,联盟企业与CDC及国外科学家联合攻关,使诊断试剂从开发到批量生产仅耗时一个月有余,再次体现出特有的高效率。对ABO来说,明白需求,找出问题,发挥大家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处理问题,这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熟练的流程。
张泽工解释:“我们提出要建立一种基于ABO的北京机制,核心就是围绕目标、整合资源、快速推动,并建立起一套组织、分工体系。现在这套体系运作得慢慢的变快,所以决定了ABO比别人快。”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始终是ABO奉行的行动指针,而最终ABO的方向是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目前,已有ABO成员成为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这种“点”上的积累将带动“面”上的突破,而ABO正在努力促成全局突破的到来。